地理国情
地理国情:是空间可视化的国情,从地理的角度分析、研究和描述国情,是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。 具体来讲,地理国情是指那些与地理相关的自然的人文要素的国情,是从空间角度反映一个国家自然、经济、人文的状况。如国土疆域概况、地理区域特征、地形地貌特征、地表覆盖、行政区域分界、江河湖海分布、地表水资源、道路交通网络、土地利用、城镇分布、环境与生态、孕灾环境与灾害分布、生产力、人口、资源等空间布局基本状况的调查、分析和描述。
地理国情在地理空间反映国家自然分布,国家生态和环境状况。反映国家经济布局,有助于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;反映国家社会人文信息的空间分布,有助于揭示人文信息与自然资源消耗、城镇化进程等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未来20年,我国将处于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,节约资源、能源和保护环境都要在全面掌握地理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规划。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,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,国务院已于日前决定,在2013年至2015年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。
地理国情包括3种信息:感知信息、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。感知信息是直观反映在地图、遥感影像、GIS等介质上的地理信息,诸如地形、道路、水系、居民地等信息,皆属此类。统计信息是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上,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据,如国土面积、湖泊面积等。分析信息是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,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,分析其内涵与特点,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和方向。
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,普查对象和内容;
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,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,系统掌握权威、客观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,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,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,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,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。
这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。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,包括地形地貌、植被覆盖、水域、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、位置、范围、面积等,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;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,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、居民地与设施、地理单元等的类别、位置、范围等,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。